【师旷撞晋平公文言文翻译】一、
《师旷撞晋平公》是出自《说苑·正谏》的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师旷在面对晋平公的不当言论时,敢于直言进谏,甚至以“撞”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故事通过师旷的行为展现了古代士人忠诚、正直、不畏权贵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君主应虚心纳谏的道理。
师旷作为一位有才德的乐师,不仅精通音律,还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他敢于在君王面前直言,即使冒着触怒君王的风险,也要为国家社稷着想。他的行为体现了“士不可不弘毅”的精神,也反映出古代儒家“忠言逆耳利于行”的思想。
二、文言文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纪七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 师旷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 晋平公说:“哪里有做臣子的戏弄君主的道理?” |
师旷对曰:“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夫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 师旷回答说:“我听说,少年时好学,就像早晨的阳光;壮年时好学,就像中午的太阳;老年时好学,就像点燃的蜡烛。点燃的蜡烛的光明,比在黑暗中行走要强得多吧?” |
平公曰:“善哉!” | 晋平公说:“说得对啊!” |
三、故事启示:
1. 学习无早晚,贵在坚持
师旷用“炳烛之明”比喻晚年学习的价值,说明只要愿意学习,任何时候都不算晚。
2. 忠言虽逆耳,但利国利民
师旷敢于指出君主的错误,并且以行动表达立场,体现出一个士人的责任与担当。
3. 君主应虚心纳谏
晋平公最终接受师旷的劝谏,显示出一个明君应有的胸怀。
四、结语:
《师旷撞晋平公》虽然篇幅短小,却蕴含深刻的道理。它不仅是古代士人精神的体现,也为后人提供了关于学习、忠诚与进谏的宝贵经验。在当今社会,这种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