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求诸己国语辞典是什么】“反求诸己”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出自《孟子·离娄上》:“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意思是当事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应当反省自身,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责怪他人。这一思想强调自我反思和自我修养的重要性,在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影响。
“国语辞典”则是指以现代汉语为语言基础编写的词典,通常收录常用词语、成语、俗语等,并附有解释、用法、出处等内容,是学习和使用汉语的重要工具书。
将“反求诸己”与“国语辞典”结合来看,“反求诸己国语辞典是什么”这个标题可能是在询问:在国语辞典中,“反求诸己”这个成语是如何被解释的?它的含义、出处、用法以及相关例句有哪些?
以下是对该问题的总结与表格形式展示:
一、
“反求诸己”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强调个人在面对失败或困境时应进行自我反省,而不是归咎于外界或他人。在国语辞典中,这一成语通常会被详细解释其来源、含义、用法及示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文化内涵和实际应用。
不同版本的国语辞典可能会根据编纂者的角度和时代背景,对“反求诸己”有不同的表述方式,但核心思想基本一致。了解这一成语的释义,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省精神,提升个人修养。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反求诸己 |
出处 | 《孟子·离娄上》:“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
含义 | 遇到挫折或失败时,应反省自身,而非责怪他人。 |
用法 | 多用于教育、自我修养、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场合。 |
示例 | 他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不是抱怨同事,而是反求诸己,努力改进自己。 |
国语辞典解释 | 通常解释为“遇事不推诿,反省自身”,并提供出处和用法说明。 |
文化意义 | 强调自我反思与道德修养,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反求诸己”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智慧。在国语辞典中,它被赋予了明确的定义和丰富的文化背景,成为学习中文和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