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矍铄词语解释】“精神矍铄”是一个常用于描述人精神状态良好的成语,常用来形容老年人依然精力充沛、神采奕奕。该词不仅表达了身体上的健康状态,也体现了心理上的积极与乐观。
以下是对“精神矍铄”一词的详细解释及用法总结:
一、词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词语 | 精神矍铄 |
拼音 | jīng shén jué shuò |
释义 | 形容人精神饱满、容光焕发,尤其是指老年人仍然精力旺盛、神采飞扬。 |
出处 | 出自《后汉书·马皇后纪》:“(马太后)虽处尊位,不改布衣之节,饮食起居,未尝逾制。其子诸王,皆有礼让之风,而太后尤以宽和为本。时人谓之‘精神矍铄’。” |
近义词 | 精神饱满、神采奕奕、容光焕发 |
反义词 | 精神萎靡、无精打采、垂头丧气 |
使用场合 | 多用于称赞年长者,也可用于形容年轻人在工作或生活中表现出的良好精神状态。 |
二、词语用法举例
1. 他虽然年过花甲,但依旧精神矍铄,每天坚持锻炼。
2. 这位老教授在课堂上讲得神采飞扬,真是精神矍铄。
3. 她总是笑口常开,精神矍铄,是大家心中的正能量代表。
三、词语文化内涵
“精神矍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形容词,它背后蕴含着对健康、积极生活态度的推崇。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养生”与“养心”,一个人如果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往往被视为长寿和幸福的象征。
此外,该词也常被用于文学作品、新闻报道以及日常交流中,表达对他人精神面貌的赞赏与敬意。
四、总结
“精神矍铄”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适用于多种语境,尤其适合用来形容那些在年龄增长后仍保持良好精神状态的人。它不仅是对身体健康的肯定,更是对心理素质的赞美。
通过了解这一词语的来源、用法及文化背景,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在实际语言环境中运用它,提升表达的丰富性与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