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文言文二则】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文言文二则”是本册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选取了两篇经典的文言文短文,帮助学生初步接触和理解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同时培养文言阅读能力与文化素养。这两篇文言文分别是《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
一、
1.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出自《列子·汤问》,讲述的是春秋时期音乐家伯牙与知音钟子期之间的故事。伯牙擅长弹琴,但一直苦于无人能真正听懂他的琴声。直到遇到钟子期,才终于找到了能够理解他音乐的人。钟子期去世后,伯牙悲痛欲绝,摔琴断弦,从此不再弹琴。这个故事体现了“知音难觅”的情感,也传达了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的重要性。
重点词句:
-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中心思想: 真正的知音是心灵相通的朋友,珍惜友情,懂得欣赏。
2. 《书戴嵩画牛》
《书戴嵩画牛》出自宋代苏轼的《东坡志林》,讲述了画家戴嵩画了一幅《斗牛图》,被一位牧童指出画中牛的尾巴姿势有误。戴嵩听后非常佩服牧童的观察力,表示自己应当向牧童学习。这个故事说明了艺术创作要贴近生活,不能脱离实际,同时也强调了虚心接受批评、尊重他人意见的重要性。
重点词句:
-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中心思想: 艺术源于生活,应注重细节;虚心听取意见,才能不断进步。
二、对比表格
项目 | 《伯牙鼓琴》 | 《书戴嵩画牛》 |
出处 | 《列子·汤问》 | 《东坡志林》 |
作者 | 不详(传说) | 苏轼 |
主题 | 知音难觅、友情珍贵 | 艺术与生活、虚心求教 |
故事梗概 | 伯牙遇知音钟子期,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 | 戴嵩画牛被牧童指出错误,戴嵩虚心接受。 |
中心思想 | 珍惜知音,重视心灵交流 | 艺术要贴近生活,虚心听取意见 |
语言风格 | 古朴典雅,富有诗意 | 简洁明快,富有哲理 |
通过学习“文言文二则”,学生们不仅能够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还能提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兴趣。同时,这些故事也引导学生思考人际关系、艺术创作以及自我修养等方面的问题,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