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贼不两立】“汉贼不两立”是一句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的成语,原意是“汉室与贼寇不能共存”,用来表达对汉朝忠臣与叛逆者之间不可调和的对立关系。这句话常被用来形容正邪不两立、敌我分明的态度,在历史和文学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含义总结
“汉贼不两立”最早出现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原文为:“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在这一段中,“汉贼不两立”表达了诸葛亮对汉室忠诚、对曹魏(当时被视为“贼”)的坚决反对。因此,这句话不仅是一种政治立场的宣言,也体现了儒家忠君思想的核心。
二、历史背景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三国志·诸葛亮传》 |
作者 | 陈寿 |
原文语境 |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达对刘禅的忠诚及北伐的决心 |
汉 | 指东汉末年的正统政权,即蜀汉 |
贼 | 指曹操及其建立的曹魏政权,被视为篡汉的“贼” |
含义 | 正统与叛逆势不两立,必须坚决对抗 |
三、文化影响
“汉贼不两立”不仅是历史文献中的一个表述,更在后世文学、戏曲、影视作品中频繁出现。它象征着一种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道德选择,强调忠义与正统的重要性。
- 文学方面:如《三国演义》中多次引用此语,强化了诸葛亮忠君爱国的形象。
- 戏曲方面:京剧等传统剧种中也有相关情节,体现忠奸对立的主题。
- 现代应用:在当代语境中,该成语也被用于强调正义与邪恶不可共存的理念,常见于政治、军事、道德讨论中。
四、现代意义
项目 | 内容 |
政治隐喻 | 强调正统与反动势力的对立 |
道德象征 | 表达对正义、忠诚的坚持 |
现代使用 | 常用于强调立场鲜明、不容妥协的态度 |
文化传承 | 成为中华文化中忠义精神的重要符号 |
五、总结
“汉贼不两立”不仅是一个历史成语,更是中华文化中忠义精神的象征。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正统与叛逆、忠臣与奸佞之间不可调和的对立观念。在今天,虽然时代已经不同,但其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忠诚、正义、立场坚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汉贼不两立 |
出处 | 《三国志·诸葛亮传》 |
含义 | 正统与叛逆势不两立 |
历史背景 | 诸葛亮对汉室的忠诚与对曹魏的反对 |
文化影响 | 常见于文学、戏曲、现代政治语境 |
现代意义 | 强调立场坚定、忠义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