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矍铄的意思】“精神矍铄”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虽然年纪较大,但依然显得精力充沛、神采奕奕。这个词语不仅体现了对老年人身体状态的赞美,也表达了对其积极生活态度的认可。
以下是对“精神矍铄”一词的详细解释和相关信息总结:
一、词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精神矍铄 |
拼音 | jīng shén jué shuò |
释义 | 形容人虽年老,但精神饱满、神采奕奕。 |
出处 | 《后汉书·马援传》:“援兄子严、敦,并喜宾客,好轻侠,然皆有才,能属文,通《诗》《书》,不为俗务所困。其言辞慷慨,精神矍铄。”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年长者,也可用于年轻人,表示精神状态良好。 |
近义词 | 精力充沛、神采飞扬、老当益壮 |
反义词 | 萎靡不振、无精打采、精神萎靡 |
二、使用场景
- 日常交流:如“他虽然六十多岁了,但精神矍铄,走路都比我们年轻人快。”
- 文学作品:常用于描写人物形象,突出其健康、积极的一面。
- 新闻报道:在介绍老年模范人物时,常用此词表达敬意。
三、文化内涵
“精神矍铄”不仅是对身体健康的描述,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的体现。它传达出一种“老而不衰”的人生观,强调无论年龄多大,都应该保持乐观、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注意事项
- 使用时需注意对象,通常适用于年长者,若用于年轻人可能略显夸张。
- 在正式场合中,应根据语境选择是否使用该词,避免误解。
通过以上总结可以看出,“精神矍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情感色彩。在日常生活中合理运用,可以更好地表达对他人的尊重与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