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枪舌剑解释及出处介绍】“唇枪舌剑”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形容人言辞犀利、能言善辩,常用于形容在辩论或争论中表现得非常有气势和说服力。该成语不仅体现了语言的力量,也展现了说话者的机智与口才。
以下是对“唇枪舌剑”的详细解释及其出处的总结:
一、词语解释
词语 | 唇枪舌剑 |
拼音 | chún qiāng shé jiàn |
含义 | 形容言辞犀利、能言善辩,常用于辩论或争论中表现得非常有气势和说服力。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人的口才和辩论能力,也可形容激烈的言辞交锋。 |
近义词 | 能言善辩、舌战群儒、口若悬河 |
反义词 | 哑口无言、沉默寡言、笨嘴拙舌 |
二、出处介绍
出处 | 《三国演义》 |
作者 | 罗贯中 |
原文 | “孔明曰:‘……吾观此计,乃诸葛亮之计也,唇枪舌剑,难挡其锋。’” |
意义 | 通过诸葛亮的言辞表现出其卓越的辩才,后人以此形容辩论中的激烈交锋。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文学作品、历史小说或日常语境中,强调语言的威力和辩论的技巧。 |
三、使用示例
1. 在辩论赛中,他唇枪舌剑,让对方无言以对。
2. 这位律师唇枪舌剑,成功为当事人争取到了有利的结果。
3. 两人在会议上唇枪舌剑,气氛十分紧张。
四、总结
“唇枪舌剑”不仅是对一个人口才的肯定,更是一种语言力量的象征。它源自古代文学作品,经过长期流传,已成为现代汉语中极具表现力的成语之一。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现实生活,这一成语都能生动地描绘出语言交锋的激烈与精彩。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或历史背景,可继续查阅古典文学作品或相关文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