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当共剪西窗烛的意思简述】“何当共剪西窗烛”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对未来团聚的殷切期盼。在风雨交加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思绪万千,想象着与亲人共处一室、剪烛夜话的美好场景。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和背景,以下是对该诗句的总结与分析:
一、诗句原文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二、诗句解释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李商隐《夜雨寄北》 |
作者 | 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 |
意象 | “西窗烛”象征温暖、宁静的家庭生活;“夜雨”则代表孤寂与思念 |
主题 | 表达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及对未来团聚的渴望 |
情感基调 | 深沉、含蓄、略带忧伤 |
修辞手法 | 借景抒情、虚实结合 |
三、整体解读
“何当共剪西窗烛”是诗人对未来的美好设想:希望有一天能与所思之人一同坐在西窗下,剪去烛芯,共度良宵。这种场景不仅是对现实孤独的慰藉,也是对情感的寄托。
通过“剪烛”这一动作,诗人描绘出一种温馨、亲密的氛围,暗示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同时,“却话巴山夜雨时”则将回忆与现实交织,体现出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延续。
四、文化意义
这句诗不仅展现了李商隐诗歌中细腻的情感表达,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以景写情”的艺术手法。它被广泛引用,成为表达思念与期待的经典语句。
五、总结
项目 | 内容 |
诗句出处 | 李商隐《夜雨寄北》 |
核心含义 | 对亲人团聚的渴望与对过往思念的回顾 |
表现手法 | 借景抒情、虚实相生 |
文化价值 | 古典诗词中情感表达的典范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表达思念、期待重逢等情感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何当共剪西窗烛”不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情感的象征,承载着古人对亲情、爱情的深刻理解与美好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