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无长物的故事和含义简短】“别无长物”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世说新语·德行》,用来形容一个人除了自身之外,没有其他多余的财物或财产。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物质上的贫乏,更强调了人的清廉、节俭与淡泊名利的品质。
一、故事背景
“别无长物”最早出现在东晋时期,讲述的是名士王恭的故事。据《世说新语·德行》记载:
>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王忱)问曰:“卿何以多出此?”答曰:“我无长物。”
意思是,王恭从会稽回来后,有人问他为何带那么多东西,他回答:“我没有多余的东西。”这句话表明王恭生活简朴,不追求奢华,也不炫耀财富,表现出一种清高自持的品格。
二、成语含义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别无长物 |
| 拼音 | bié wú cháng wù |
| 出处 | 《世说新语·德行》 |
| 含义 | 形容人除自身外,没有多余的财物;也比喻人清廉、节俭、不慕荣华 |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生活简朴,不贪图富贵 |
| 近义词 | 一贫如洗、家徒四壁 |
| 反义词 | 富可敌国、财大气粗 |
三、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别无长物”虽然不再常用于描述物质贫穷,但其精神内涵依然值得推崇。它提醒人们不要被物质所束缚,要注重精神层面的修养和内心的充实。这种思想在当代提倡简约生活、环保理念以及精神富足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四、总结
“别无长物”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它倡导清廉、朴素、知足的生活方式,鼓励人们在物质之外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价值。在当今社会,这一成语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