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臬的词语解释是什么】“圭臬”是一个汉语词汇,常用于书面语中,具有较为正式和庄重的语义。它原本是古代测量日影、确定时间的工具,后引申为衡量事物的标准或准则。在现代汉语中,“圭臬”多用来比喻某种权威性的标准、典范或楷模。
一、词语解释总结
项目 | 内容 |
词性 | 名词 |
拼音 | guī niè |
原意 | 古代测日影的仪器,类似日晷 |
引申义 | 衡量事物的标准、准则、典范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正式场合或书面表达,强调权威性和规范性 |
近义词 | 标准、准则、范本、楷模 |
反义词 | 无明确反义词,但可对应“偏差”、“偏离”等 |
二、详细解释
“圭臬”一词最早见于古代文献,最初指的是古代用于测量日影长度的石制仪器,类似于日晷。古人通过观察圭臬上的日影变化来判断时间,因此“圭臬”也象征着一种准确、客观的参照物。
随着时间推移,“圭臬”逐渐从具体的器物演变为抽象的概念,被用来形容某种权威性的标准或典范。例如,在学术、艺术、道德等领域,人们常用“圭臬”来形容某人或某作品所树立的标杆,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三、使用示例
1. 学术领域:
“他的理论成为该学科研究的圭臬。”
——表示其理论具有高度权威性,成为后续研究的基础。
2. 艺术领域:
“这幅画作被视为中国山水画的圭臬。”
——说明该作品在艺术风格和技法上具有典范意义。
3. 道德领域:
“他一生践行诚信,堪称为人处世的圭臬。”
——强调其行为具有道德示范作用。
四、注意事项
- “圭臬”属于较为文言色彩的词汇,日常口语中较少使用。
- 在写作中使用时,应结合上下文,确保语义清晰。
- 避免将其与“规矩”、“规则”等词混用,因其含义更为深刻和权威。
综上所述,“圭臬”不仅是一个具有历史渊源的词语,更是一种象征着权威、标准与典范的文化符号。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语境合理使用,以体现语言的精准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