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课文】《草原》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第一课,文章通过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内蒙古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牧民的热情好客,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本文不仅是一篇写景散文,更是一篇充满情感和文化内涵的文章,适合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与民族风情的独特。
一、课文
1.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语言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茶馆》等。
2. 文章主题:
文章通过描写作者第一次来到内蒙古草原时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对草原风光的喜爱以及对蒙古族人民热情款待的感激之情。
3. 主要
- 作者初到草原,看到一望无际的草原景象,感到无比兴奋。
- 草原上的天空、地平线、羊群、马群等自然景观令人陶醉。
- 作者与蒙古族朋友见面,受到热情款待,感受到浓厚的民族情谊。
- 文章结尾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生活的向往和对民族团结的赞美。
4. 写作特色:
- 语言优美,描写细腻,富有画面感。
-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 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与敬仰。
二、知识点归纳表
知识点 | 内容 |
作者 | 老舍 |
体裁 | 写景抒情散文 |
主题 | 草原风光与民族情谊 |
结构 | 开头——景色描写;中间——人物互动;结尾——情感升华 |
修辞手法 | 比喻、拟人、排比 |
生字词 | 毡房、绿毯、渲染、勾勒、遐想、柔美、境界 |
情感表达 | 对草原的热爱、对民族团结的赞美 |
阅读重点 | 感受自然之美,体会民族情谊 |
三、学习建议
1. 朗读练习: 多次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节奏和美感。
2. 积累词语: 注意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理解其含义并尝试运用。
3. 写作借鉴: 学习作者如何描写自然景色,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熟悉的场景。
4. 拓展阅读: 可以阅读老舍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写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通过学习《草原》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色,还能体会到不同民族之间的深厚友谊。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对语文的热爱,提升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