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诗如下: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意解析
首句“中庭地白树栖鸦”,描绘了中秋之夜庭院中的景象。月光洒在庭院中,仿佛铺上了一层洁白的霜雪,树上的乌鸦也安静地栖息着,一派静谧之感。这里的“地白”不仅写出了月色的皎洁,还有一种清冷的感觉,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第二句“冷露无声湿桂花”,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清冷的氛围。寒露悄无声息地沾湿了桂花,使得整个环境更加幽静。桂花作为秋天的象征,既增添了季节的气息,又暗含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
第三句“今夜月明人尽望”,点明了时间——中秋之夜,所有人都在仰望这轮明月。这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描述,更是人们情感共鸣的体现,体现了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的向往。
最后一句“不知秋思落谁家?”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面对同一轮明月,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思绪。诗人不禁发问:这份秋日的思念究竟会落在谁家?这一问,将个人的情感升华为普遍的人性关怀,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无奈与感慨。
赏析
王建通过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景物描写来烘托情感。从视觉到触觉,从自然到人心,层层递进,细腻而生动地展现了中秋之夜特有的氛围。诗中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而是通过“人尽望”的普遍现象,引发读者对于“秋思”的联想,使得诗歌具有更广泛的感染力。
此外,诗中的“落”字尤为精妙。它赋予抽象的“秋思”以具体的形态,仿佛这些思念真的能够飘落人间,触及每一个角落。这种拟人化的手法,使诗歌更具艺术魅力。
总之,《十五夜望月》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内涵,在众多中秋题材的诗词中独树一帜,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无论是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还是对亲情友情的珍视,这首诗都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