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一词最早出自哪里】“小康”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远的意义,常被用来描述一种相对富足、安定的生活状态。那么,“小康”一词最早究竟出自何处?本文将从历史文献出发,进行简要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关键信息。
一、
“小康”一词最早见于中国古代经典《礼记·礼运》篇。该篇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提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这句话表明,在古代儒家看来,“小康”是一种介于“大同”理想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的状态,强调家庭和睦、社会秩序稳定、生活富足但非极致的阶段。
此后,“小康”一词在历代文献中不断出现,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尤其在现代中国政治语境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表格:小康一词出处及解释
| 项目 | 内容 |
| “小康”一词最早出处 | 《礼记·礼运》 |
| 作者/来源 | 儒家经典《礼记》,成书于战国至汉初 |
| 原文内容 |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
| 含义 | 表示一种比“大同”理想社会稍低层次的社会状态,强调家庭和睦、社会安定、生活富足但不极端 |
| 后世影响 | 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理想的一部分,后被现代政治话语重新诠释,成为社会发展目标 |
| 现代意义 | 在当代中国,指代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一定标准,实现基本富裕和稳定 |
三、结语
“小康”一词虽源于古代经典,但在现代社会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它不仅是对过去理想社会的追忆,更是对当前社会发展阶段的定位。理解其起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与文化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