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是什么意思】“小康”一词,源自中国古代经典《礼记·礼运》,原意是指一种介于“大同”与“温饱”之间的社会状态,强调的是生活富足、社会安定、人人有饭吃、有衣穿。在现代语境中,“小康”已成为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并在2020年实现了这一目标,标志着中国整体迈入了小康社会阶段。
一、
“小康”最初是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种理想社会状态,强调经济富裕、生活安定、社会和谐。在当代中国,“小康”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衡量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自21世纪初起,中国政府提出并逐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已基本实现这一目标,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表格:小康的含义与演变
| 项目 | 内容 |
| 来源 | 出自《礼记·礼运》 |
| 原始含义 | 一种介于“大同”与“温饱”之间的理想社会状态,强调生活富足、社会安定 |
| 现代意义 | 表示经济较为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较高、社会相对稳定的状态 |
| 中国发展目标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0年提出,2020年基本实现) |
| 核心指标 | 经济增长、人民收入、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 |
| 当前阶段 | 中国已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正向共同富裕迈进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小康”不仅是对过去生活的描述,更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期望和目标。它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人民生活质量的关注与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