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什么意思】“小康”一词,源自中国古代经典《礼记·礼运》,原意是指一种介于“大同”与“温饱”之间的社会状态,强调的是物质生活相对富足、精神生活较为安定的中等生活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康”逐渐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特别是在国家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
“小康”最早出现在《礼记·礼运》中,是古代理想社会的一种描述,后来被现代中国用作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当代语境下,“小康”不仅指经济上的富裕,还涵盖了教育、医疗、环境等多个方面的生活质量提升。目前,中国已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并正在向共同富裕迈进。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礼记·礼运》 |
| 原意 | 一种介于“大同”与“温饱”之间的社会状态,强调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平衡 |
| 现代意义 | 代表一种相对富裕、生活安定的社会发展阶段 |
| 在中国的发展 | 1970年代由邓小平提出,作为改革开放后的重要发展目标 |
| 全面建成时间 | 2020年,中国宣布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
| 当前阶段 | 向共同富裕迈进,注重高质量发展与社会公平 |
| 涵盖内容 | 经济、教育、医疗、住房、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提升 |
三、延伸理解
“小康”不仅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更是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体现。它强调的不是极端的富裕,而是一种稳定、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在当今社会,“小康”理念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如绿色低碳、科技赋能、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体现出新时代对美好生活的新追求。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小康”是一个既有历史渊源又具有现实意义的概念,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国家发展的阶段性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