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脍炙人口其中脍炙原本指的是什么】“脍炙人口”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作品或言论非常受欢迎、广为流传。但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脍炙”这两个字原本的含义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这个成语的来源及其本义。
一、成语释义
“脍炙人口”中的“脍”和“炙”原本都是指美味的食物。其中:
- 脍:指细切的肉,多为生食,如脍鱼、脍肉;
- 炙:指烤肉,即用火烤制的肉。
因此,“脍炙”原意是“美味的食物”,后来被引申为“精美的文章或动人的言语”,比喻作品或话语受到广泛欢迎、传颂不衰。
二、成语出处与演变
该成语最早见于唐代诗人张籍的《祭退之》诗中:“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东流无暂停。高名已满人间口,大姓还存古郡名。莫道此身无定处,自将心事寄闲情。世间万事皆非我,独爱君诗最脍炙。”
这里“脍炙”用于形容诗作精美动人,被人传诵。后人便以此来形容文章、言论等广受赞誉、深入人心。
三、总结对比
词语 | 原意 | 引申义 | 使用场景 |
脍 | 细切的生肉 | 美味的食物 | 指代精美的食物 |
炙 | 烤肉 | 美味的食物 | 指代精美的食物 |
脍炙 | 美味的食物 | 精美文章/动人言论 | 形容作品广受欢迎 |
四、结语
“脍炙人口”虽常用于文学艺术领域,但其本义却与饮食有关。了解成语背后的历史渊源,不仅能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也能在使用时更加准确得体。下次再听到这个词,不妨想想它最初的含义——那是一种令人垂涎的美味,也是一种被众人传颂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