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认不讳的正确解释】“供认不讳”是一个常见的中文表达,常用于法律、司法或正式场合中。它指的是当事人在面对指控时,明确承认自己的行为或责任,且没有推诿、否认或辩解。这个词语强调的是“坦白”和“无异议”的态度。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供认不讳”,以下是对该词的总结与解析:
一、词语解析
词语 | 释义 | 使用场景 | 含义关键词 |
供认 | 承认(事实、错误、罪行等) | 法律、调查、案件处理 | 承认、确认 |
不讳 | 没有隐瞒、不回避 | 正式场合、书面语 | 直言、坦白 |
综合解释:
“供认不讳”是指在被询问或调查时,当事人对所涉及的事实或行为表示完全承认,并且没有隐瞒或推脱,表现出诚实和配合的态度。
二、常见用法举例
1. 在刑事案件中:
“嫌疑人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 表示嫌疑人承认了自己的违法行为,没有否认。
2. 在行政调查中:
“该公司负责人对违规操作供认不讳。”
→ 表示公司高层承认了相关问题,愿意承担责任。
3. 在新闻报道中:
“某官员因受贿案被调查,最终供认不讳。”
→ 强调其主动承认问题,没有逃避责任。
三、与相近词语的区别
词语 | 含义 | 与“供认不讳”的区别 |
供认 | 承认事实 | 仅表示承认,未强调是否坦白或无异议 |
抗辩 | 反驳指控 | 与“供认不讳”相反,表示否认或辩护 |
坦白 | 主动交代 | 更侧重于“主动”而非“无异议” |
四、总结
“供认不讳”是一种带有正式性和严肃性的表达,强调当事人在面对问题时的诚实态度。它常用于法律、纪律检查、新闻报道等场合,表示当事人不仅承认了事实,还表现出无保留的配合与接受。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供认不讳”不仅是对行为的承认,更是一种对责任的承担。在实际使用中,应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以确保语言的准确性和恰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