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不平则鸣原文】“物不平则鸣”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送孟东野序》。原文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世间万物如果遇到不平之事,就会发出声音。比如草木本来没有声音,但被风吹动时会发出响声;水流本来无声,但被风吹拂或受到阻碍时也会发出声响。同样地,人也是这样,当内心有不平之事时,就会通过言语表达出来,无论是歌唱还是哭泣,都是出于内心的不平。
一、
“物不平则鸣”是一种自然现象和人类情感的反映。它揭示了自然界中因外力作用产生的声音,以及人在遭遇不公或情绪波动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心理状态。这一思想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也广泛应用于社会现实与人生哲理中。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韩愈《送孟东野序》 |
原文 |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
含义 | 自然界与人类情感在遭遇不平时会发出声音或表达 |
比喻 | 草木因风鸣,水因风荡鸣,人因情而发声 |
引申意义 | 社会不公、个人委屈时,人们会通过语言或行动表达 |
文学价值 | 展现韩愈对自然与人性关系的深刻理解 |
现实意义 | 揭示人的情感表达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
三、延伸思考
“物不平则鸣”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更是一种对社会现象的隐喻。在现实中,当个体感受到不公平对待时,往往会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或诉求。这种表达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但其根源往往源于内心的“不平”。
从这个角度来看,“鸣”不仅是声音的发出,更是情绪的宣泄与正义的呼唤。因此,“物不平则鸣”不仅具有文学美感,也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哲学意义。
结语
“物不平则鸣”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语,既体现了自然界的规律,也反映了人类情感的本质。它提醒我们,面对不公与压抑时,不应沉默,而应勇敢表达,让声音成为改变现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