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血症名词解释】一、说明
菌血症是指细菌进入血液并在其中繁殖,导致全身性感染的一种病理状态。它是感染性疾病中较为严重的一种,可能引发败血症、脓毒症等更严重的并发症。菌血症的常见病因包括局部感染扩散、医源性操作(如插管、手术)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感。临床表现多样,常表现为发热、寒战、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诊断主要依赖血液培养和相关实验室检查,治疗以抗生素为主,同时需处理原发感染灶。
二、表格形式总结
项目 | 内容 |
定义 | 菌血症是指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增殖,引起全身性感染的病理状态。 |
病因 | 局部感染扩散、医源性操作、免疫力低下、创伤等。 |
常见病原体 | 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 |
临床表现 | 发热、寒战、乏力、心率增快、血压下降、意识模糊等。 |
诊断方法 | 血液培养、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等。 |
治疗方法 | 抗生素治疗(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支持治疗(如补液、升压等)。 |
并发症 | 败血症、脓毒症、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
预防措施 | 保持良好卫生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增强免疫力等。 |
三、注意事项
菌血症是一种进展迅速、病情危重的疾病,早期识别和及时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临床医生应结合患者病史、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避免误诊或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