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羹见墙成语故事是什么】“见羹见墙”是一个较为少见的成语,出自《礼记·大学》:“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后世引申为对贤者的仰慕与敬重之情。但“见羹见墙”并非原典中的成语,而是现代人根据古文意象创造或误传的一种说法。
不过,在一些地方文化中,“见羹见墙”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对贤者或长辈的敬仰之情,如同看见一碗羹汤、一堵墙一样,虽不能直接亲近,却心生敬意。这种表达方式更偏向于一种比喻和情感寄托。
一、成语释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见羹见墙 |
出处 | 非传统典籍原文,源自对《礼记·大学》意境的引申 |
含义 | 表达对贤者或长辈的敬仰之情,虽不能直接接触,却心生敬意 |
用法 | 多用于文学或口语中,形容对理想人物的向往 |
近义词 | 景仰、敬佩、望尘莫及 |
反义词 | 轻视、蔑视、不屑 |
二、成语故事(虚构)
相传古代有一位青年才俊,名叫李明,自幼聪慧好学,立志成为一代名臣。他听闻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在乡间讲学,便不远千里前去求教。然而,当他到达时,老先生已年事已高,很少出门。李明只能远远地站在院外,看着老先生在院中读书、练字。
李明心中充满敬仰,觉得老先生就像一碗温热的羹汤,虽不能直接品尝,却温暖人心;又像一堵坚固的墙,虽不能攀越,却让人感到安心。于是他每天清晨都站在院外,默默聆听老先生的教诲,久而久之,他的学问大有长进。
后来,李明考中进士,官至高位,但他始终铭记那段“见羹见墙”的日子,认为正是那份敬仰与坚持,让他走上了正道。
三、使用建议
- 适用场景:可用于描述对前辈、导师或理想人物的敬仰之情。
- 注意事项:此成语非传统成语,使用时需结合上下文,避免误解。
- 推荐搭配:如“他虽未得其面,却常怀‘见羹见墙’之心。”
四、总结
“见羹见墙”虽然不是传统成语,但在现代语境中,它被赋予了深刻的寓意,象征着对理想人物的敬仰与追求。它不仅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也体现了一种精神上的向往与坚持。若能以谦逊之心对待他人,或许也能成就自己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