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琬巧对文言文翻译】在古代文言文中,有许多关于机智应对的故事,其中“黄琬巧对”便是极具代表性的篇章之一。该故事出自《世说新语·言语》,讲述了东汉时期黄琬在面对皇帝提问时,凭借聪慧与才思,巧妙地回答了难题,展现了其卓越的文学素养和应变能力。
一、原文内容
>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京师大旱,诏求雨。琼教琬曰:“汝可言:‘今朝日食,百姓忧惧,愿陛下修德以应天心。’”琬曰:“大人,天不雨,而欲令民祷,是教民谄也。且夫日食,天之谴也,非人之过。”遂辞不从。后琼卒,琬亦知名。
二、白话翻译
黄琬小时候就非常聪明。他的祖父黄琼担任魏郡太守。建和元年,京城发生了大旱,皇帝下诏让百姓祈祷求雨。黄琼告诉黄琬说:“你可以这样说:‘今天太阳被遮住,百姓感到担忧恐惧,希望陛下修养德行来顺应天意。’”黄琬却说:“父亲大人,上天不下雨,却要百姓去祈祷,这是教他们谄媚啊。再说太阳被遮住,是上天的谴责,并不是人的过错。”于是他拒绝听从祖父的建议。后来黄琼去世,黄琬也因此闻名于世。
三、
黄琬的故事体现了他在面对权威时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道德判断力。他没有盲目附和祖父的意见,而是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祈祷求雨并非解决天灾的根本之道,反而可能助长迷信之风。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也使他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四、表格对比
项目 | 内容 |
文章出处 | 《世说新语·言语》 |
作者 | 刘义庆(南朝宋) |
主人公 | 黄琬 |
故事背景 | 东汉建和元年,京城大旱,皇帝下诏求雨 |
黄琬的态度 | 拒绝附和祖父的建议,坚持己见 |
核心思想 | 不盲从权威,强调理性与道德 |
故事意义 | 展现智慧与正直,体现古代士人的精神风貌 |
五、结语
“黄琬巧对”不仅是一则生动的历史故事,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告诉我们,在面对问题时,应当保持独立思考,勇于表达真实想法,而不是一味迎合。这种品质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