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旰食宵衣出处于哪里】“旰食宵衣”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君主或官员勤于政务、日夜操劳的辛苦状态。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文献,常用于赞美领导者尽职尽责、不辞辛劳的精神。
一、
“旰食宵衣”最早见于《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其中提到:“昔者圣人之治天下也,旰食宵衣,忧劳百姓。”意思是说,古代圣王治理国家时,常常忙得顾不上吃饭,晚上才睡觉,一心为百姓着想。后来,“旰食宵衣”被广泛用来形容统治者或官员勤政爱民、废寝忘食的工作状态。
在现代语境中,这一成语更多地被用作一种精神象征,强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它不仅适用于政治人物,也可用于各行各业中敬业尽责的人。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旰食宵衣 |
| 出处 | 《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 |
| 原文引用 | “昔者圣人之治天下也,旰食宵衣,忧劳百姓。” |
| 含义 | 形容君主或官员勤于政务、日夜操劳,不辞辛苦。 |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赞美领导者的敬业精神,也可泛指工作认真负责的人。 |
| 现代意义 | 强调责任意识与奉献精神,象征一种高尚的职业道德。 |
| 适用对象 | 政府官员、企业管理者、教师、医生等需要高度责任感的职业群体。 |
三、结语
“旰食宵衣”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提醒我们,在工作中要有一种持之以恒、无私奉献的态度。无论身处何职,只要心怀责任,就能像古人一样,做到“旰食宵衣”,为社会作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