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中有细词语意思是什么】“粗中有细”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表面看起来大大咧咧、不拘小节,但实际上心思细腻、考虑周全。这个词语常常用于描述那些在关键时刻能够冷静应对、处理问题细致入微的人。
下面是对“粗中有细”这一词语的详细解释和相关总结:
一、词语解释
词语 | 粗中有细 |
拼音 | cū zhōng yǒu xì |
含义 | 表面上粗犷、不拘小节,但内心细致、考虑周全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或行为,强调外在与内在的反差 |
近义词 | 外刚内柔、大智若愚、表面粗心、实则细心 |
反义词 | 小心谨慎、谨小慎微、粗心大意 |
二、词语来源与使用场景
“粗中有细”并非出自古代典籍,而是现代汉语中逐渐形成的表达方式。它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境:
1. 人物描写:如一位外表豪爽、说话直率的同事,在工作中却能注意到细节,处理问题非常到位。
2. 文学作品:小说或影视剧中常用来刻画角色性格,突出其复杂性。
3. 日常交流:朋友之间调侃某人“表面粗鲁,其实心细”,表达一种幽默或赞赏的态度。
三、典型例子
场景 | 描述 |
工作场合 | 一个平时爱开玩笑的同事,在项目汇报时却准备得非常充分,细节处理得当。 |
家庭生活 | 一个平时不修边幅的父亲,却能在孩子生病时第一时间察觉并照顾妥当。 |
人际关系 | 一个看似大大咧咧的朋友,在关键时刻总能给出最合适的建议。 |
四、总结
“粗中有细”是一个富有哲理的词语,体现了人性中“表里不一”的一面。它提醒我们不要以貌取人,有时候最不起眼的人,反而能在关键时刻展现出非凡的能力。这个词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也鼓励我们在生活中多一份包容与理解。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粗中有细”不仅仅是对一个人性格的描述,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成熟往往藏在看似随意的行为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