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临碣石有遗篇中遗篇是指什么】“东临碣石有遗篇”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这句诗中的“遗篇”一词,常引起读者的疑问:它到底指的是什么?本文将从诗句背景、历史典故及文学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呈现。
一、诗句背景
“东临碣石有遗篇”出自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全诗为:
>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战争的紧张氛围与将士的英勇精神。其中“东临碣石有遗篇”一句,表面上看是写景,实则暗含历史典故和文化意象。
二、历史典故
“东临碣石”最早出自曹操的《观沧海》: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这里“碣石”是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昌黎一带,是曹操登高远望、抒发情怀的地方。而“遗篇”则是指前人留下的诗篇或遗迹。
在李贺的诗中,“遗篇”并非特指某一首诗,而是泛指历史上那些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作品或英雄事迹。它象征着一种精神传承,也暗示了诗人对历史的追忆与敬仰。
三、文学意义
“遗篇”在诗歌中常用来表达对前人成就的赞美与继承。李贺借用这一说法,既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也是对自己创作理念的一种呼应。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作,延续古人那种悲壮、豪迈的精神。
四、总结对比表
| 项目 | 内容说明 |
| 出处 | 李贺《雁门太守行》 |
| 原文 | “东临碣石有遗篇” |
| 含义 | “遗篇”指前人留下的诗篇或遗迹,象征历史与精神的传承 |
| 背景 | 参考曹操《观沧海》中“东临碣石”的意境 |
| 文学作用 | 表达对历史文化的追忆与敬仰,体现诗人继承与创新的精神 |
| 延伸理解 | “遗篇”也可引申为英雄事迹、文化传统等 |
五、结语
“东临碣石有遗篇”中的“遗篇”,并非单指某一首诗,而是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精神的象征。它让诗人与古人产生共鸣,也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连接。理解“遗篇”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把握李贺诗歌的内涵与情感基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