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安一隅是什么意思】“偏安一隅”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一个国家、政权或地区在面临外部压力或战乱时,选择退守到相对偏远、安全的区域,维持局部的稳定与统治。这个成语带有历史背景,多用于古代中国的历史语境中。
一、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偏安一隅 |
拼音 | piān ān yī yú |
释义 | 在某一角落暂时安定下来,不求进取,只图苟安。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夫欲安之,莫若于固;欲固之,莫若于修。”虽非直接出处,但常用于形容历史上政权迁都或退守的情况。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国家或政权在动荡时期选择退守某地以保全自身。 |
近义词 | 安于一隅、苟安一时、偏安一方 |
反义词 | 开拓进取、积极进取、奋发图强 |
二、历史背景与使用场景
“偏安一隅”常出现在中国历史中,尤其是朝代更替、战乱频繁的时期。例如:
- 南宋:北宋灭亡后,宋室南迁,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偏安一隅”,意指南宋政权虽延续,但已失去中原,仅能维持江南地区的统治。
- 东晋:西晋灭亡后,晋室南渡,建立东晋,也被称为“偏安一隅”。
- 其他朝代:如五代十国时期,部分割据政权也常被称作“偏安一隅”。
这些政权往往因实力不足或外部威胁过大,无法恢复旧土,只能在有限的区域内维持统治,因此“偏安一隅”带有一定的无奈和消极意味。
三、现代引申意义
在现代语境中,“偏安一隅”也可用来比喻个人或组织在面对竞争、挑战时,选择保守策略,不愿冒险进取,只求安稳现状。这种态度有时被视为缺乏远见或进取精神。
四、总结
“偏安一隅”是一个具有浓厚历史色彩的成语,原指政权或国家在动荡中退守一隅,维持局部安定。如今不仅用于历史分析,也可用于描述现代社会中某些人或组织的保守心态。它强调的是“安于现状”,而非“积极进取”。
词语 | 含义 | 使用场景 | 现代意义 |
偏安一隅 | 退守一隅,维持局部安定 | 历史政治语境 | 描述保守、安于现状的态度 |
如需进一步探讨该成语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或具体历史案例,可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