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沆瀣一气意思成语沆瀣一气的出处】“沆瀣一气”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因利益或目的相同而勾结在一起,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这个成语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也常见于文学作品和历史记载中。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含义和来源,以下将从其基本意思、出处以及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清晰展示。
一、成语“沆瀣一气”的意思
成语解释:
“沆瀣一气”原意是指夜间的水汽(沆瀣)相互结合,后用来比喻两个人或多个势力因共同的利益或目的而勾结在一起,形成一种不良的联盟关系。该成语多用于批评那些为非作歹、互相包庇的人或组织。
近义词:
狼狈为奸、同流合污、勾勾搭搭
反义词:
洁身自好、清正廉洁、泾渭分明
二、成语“沆瀣一气”的出处
该成语最早见于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甲乙集》中,后来被广泛引用和流传。
出处原文:
“沆瀣一气,如胶似漆。” ——《甲乙集》
出处背景:
“沆瀣”本指夜间的露水或雾气,古人认为这些水汽是天地间最纯净之物,但若两者相遇则会融合在一起。因此,“沆瀣一气”最初可能带有某种自然现象的比喻意味,后来逐渐演变为对人际关系的讽刺。
三、成语用法举例
| 句子 | 解释 |
| 他和那帮人沆瀣一气,干了不少坏事。 | 表示两人或群体勾结在一起做坏事。 |
| 这些官员沆瀣一气,严重损害了政府形象。 | 指官场腐败,互相包庇。 |
| 不要和那些人沆瀣一气,否则会惹上麻烦。 | 警告不要与坏人同流合污。 |
四、总结
“沆瀣一气”是一个具有明显贬义色彩的成语,常用于描述因共同利益而联合在一起的不良行为。它源自古代对自然现象的比喻,经过历史演变,成为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无论是阅读古籍还是日常交流,了解成语的出处和用法都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 成语 | 沆瀣一气 |
| 含义 | 形容人与人之间因利益或目的相同而勾结在一起 |
| 出处 | 唐代李商隐《甲乙集》 |
| 近义词 | 狼狈为奸、同流合污 |
| 反义词 | 洁身自好、清正廉洁 |
| 用法 | 多用于贬义,形容不良联盟或勾结行为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全面了解“沆瀣一气”这一成语的含义、来源及其实际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