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时言默戒的文言文】一、
《杨时言默戒》是一篇以劝诫为主旨的文言短文,作者为宋代理学家杨时。文章通过简练的语言,强调了“言”与“默”的重要性,主张在言行之间保持适度,避免因言语不当而招致祸患。全文虽短,但寓意深刻,体现了儒家“慎言”的思想。
文章的核心观点在于:言语要谨慎,行为要克制,做到“言多必失,默则无咎”。同时,也提倡在适当的时候保持沉默,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这种思想不仅对古代士人有指导意义,对现代人也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二、原文与释义对照表
| 原文 | 释义 | 
| 杨时言默戒 | 作者为宋代理学家杨时,题目意为“关于言语与沉默的告诫” | 
| 多言者,易失其身;寡言者,常得其安。 | 言语过多的人,容易失去自身;言语少的人,往往能获得安宁。 | 
| 言不贵多,贵于当;默不贵久,贵于得。 | 言语不在于多,而在于恰当;沉默不在于时间长,而在于适时。 | 
| 多言则乱,寡言则明;言而有节,默而有度。 | 言语过多会导致混乱,言语精简则清晰明了;说话有分寸,沉默有尺度。 | 
| 君子之言,如钟鼓之音,声远而清;小人之言,如瓦石之声,响急而浊。 | 君子的言语,像钟鼓一样悠远清晰;小人的言语,像瓦石一样急促浑浊。 | 
| 故曰:言可戒,默可守。 | 所以说:言语可以有所警惕,沉默可以有所坚守。 | 
三、思想内涵分析
1. 慎言思想
杨时强调“言”与“默”的平衡,认为言语是表达思想的方式,但若不加节制,反而会带来祸患。他提倡“言而有节”,即说话要有分寸,不能随意发表意见。
2. 内敛修养
“默”不仅是不说话,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智慧的表现。在某些场合,保持沉默比多言更具智慧,能够避免不必要的纷争和误解。
3. 君子与小人的对比
文章通过对比君子与小人的言辞,指出君子的言语庄重、清晰,而小人的言语则浮躁、杂乱。这反映了儒家对人格修养的重视。
4. 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杨时言默戒》依然具有现实意义。面对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在言语中保持理性与克制,如何在适当的时候选择沉默,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四、结语
《杨时言默戒》虽为一篇短文,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注重言语的分寸与沉默的智慧,做到“言有度,默有道”。这种思想不仅适用于古代士人,也对现代人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