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陟是什么意思】“斥陟”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语,常见于古代文献或文言文中。它由“斥”和“陟”两个字组成,分别具有不同的含义,组合在一起则形成特定的语义。以下是对“斥陟”一词的详细解释。
一、词语解析
- 斥:本义为“斥责”、“指责”,引申为“贬斥”、“排斥”。在古文中,常用于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的批评或否定。
- 陟:意为“登高”、“升职”、“晋升”,也指“提升”或“进升”。在古代官制中,“陟”常用于描述官员的晋升。
因此,“斥陟”合起来可理解为“被贬斥后又升迁”或“先被贬,后被提拔”的意思。
二、使用背景与语境
“斥陟”一词多见于古代史书、奏章或文学作品中,通常用来描述官员的命运起伏。例如:
- 某官员因直言进谏被贬,后因政绩突出又被重新启用;
- 某人曾遭弹劾,后因证据不足被平反并升迁。
这类用法体现了古代官场中的复杂性与政治斗争。
三、总结
词语 | 含义 | 用法 | 示例 |
斥 | 贬斥、指责 | 表示对人或事的批评 | “屡有斥言,不为所动。” |
陟 | 升职、晋升 | 表示职位上升 | “功成而陟,众望所归。” |
斥陟 | 先被贬斥后被提拔 | 描述官员命运变化 | “虽曾斥陟,终得重用。” |
四、结语
“斥陟”一词虽然不常见,但在古代文献中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它不仅反映了古人对官员升降的描述方式,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态。了解这一词语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古文内容及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