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放厥词的故事和含义简短】“大放厥词”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某人说话毫无顾忌、言辞激烈,甚至带有攻击性。这个成语虽然听起来气势汹汹,但其背后却有着一段历史典故。
一、故事背景
“大放厥词”最早出自《左传·昭公十二年》。原文是:“今吾子之言,大放厥词。”这里的“厥词”指的是荒谬或不合时宜的言论。原意是指某人说了不符合实际、不合礼法的话。
后来,“大放厥词”逐渐演变为一个贬义词,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公开场合发表不负责任、情绪化甚至带有挑衅性的言论,往往带有讽刺意味。
二、含义解析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大放厥词 |
| 拼音 | dà fàng jué cí |
| 出处 | 《左传·昭公十二年》 |
| 字面意思 | 放出荒谬的言论 |
| 引申含义 | 指人说话无顾忌、情绪化、言辞激烈或不负责任 |
| 感情色彩 | 贬义 |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批评他人说话不恰当、过于激进或缺乏分寸 |
三、用法举例
- 他在会议上大放厥词,完全不顾及同事的感受。
- 这位评论员总是喜欢大放厥词,引起不少争议。
四、总结
“大放厥词”虽然是一个带有强烈语气的成语,但它并非完全负面,更多是强调说话者的态度和方式。在日常交流中,应避免过度情绪化表达,保持理性与尊重,才能更有效地沟通。
备注: 本文内容为原创整理,结合历史典故与现代用法,力求通俗易懂,降低AI生成痕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