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宵衣旰食的意思宵衣旰食是什么意思】“宵衣旰食”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勤于政事、日夜操劳。这个成语在古代多用于赞美君主或官员的敬业精神,也常被现代人用作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人的一种褒义表达。
一、成语解释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宵衣旰食 |
| 拼音 | xiāo yī gàn shí |
| 出处 | 出自《旧唐书·太宗纪》:“每旦视朝,日昃忘食,夜分不寝。”后演变为“宵衣旰食”。 |
| 释义 | 夜间披衣起床,天未亮就吃饭,形容勤于政务、日夜操劳。 |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领导者或工作人员非常勤奋、尽职尽责。 |
| 近义词 | 勤政爱民、夙兴夜寐、废寝忘食 |
| 反义词 | 玩忽职守、贪图享乐、懒惰懈怠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宵衣旰食”最早出现在唐代史书《旧唐书》中,用来描述唐太宗李世民勤于国事、早起晚睡的工作状态。后来这一成语逐渐成为一种文化象征,广泛用于形容那些为国家、为事业无私奉献的人。
在古代,“宵”指的是夜晚,“衣”是穿衣,“旰”是指天色已晚,“食”是吃饭。合起来就是“夜里穿好衣服,天还没亮就吃早饭”,形象地表达了一个人为了工作而牺牲休息时间的状态。
三、现代应用与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宵衣旰食”更多地被用来形容那些在岗位上默默付出、努力工作的员工或领导。它不仅仅是一种工作态度,更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
例如:
- 政府官员:经常加班加点处理公务,被称赞为“宵衣旰食”。
- 企业高管:为了公司发展,常常早出晚归,也被称作“宵衣旰食”。
- 普通员工:虽然没有高官厚禄,但依然坚守岗位,同样可以被称为“宵衣旰食”。
四、总结
“宵衣旰食”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勤勉与奉献。在当今社会,这种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 总结要点 | 内容 |
| 含义 | 形容勤于政务、日夜操劳 |
| 来源 | 唐代史书,形容唐太宗 |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赞扬敬业、尽责的人 |
| 文化意义 | 代表勤勉、责任与奉献精神 |
| 使用建议 | 适用于正式场合或书面表达,不宜随意滥用 |
如你所见,“宵衣旰食”虽源于古文,但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