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地下水是人类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其水质状况直接影响到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为保障地下水的安全使用,国家制定了《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对地下水中的污染物浓度进行了科学合理的限值规定。该标准不仅为地下水的保护提供了依据,也为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本标准主要针对地下水中的物理、化学及生物性污染物进行分类控制,涵盖项目包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放射性物质等。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与评估,可以有效判断地下水是否受到污染,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以下是对《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展示关键信息:
一、标准概述
项目 | 内容 |
标准名称 | 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 |
发布机构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实施时间 | 根据不同版本可能有所调整,最新版本为GB/T 14848-2017 |
适用范围 | 全国范围内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与管理 |
制定目的 | 保护地下水环境,保障饮用水安全,防止地下水污染 |
二、标准分类与限值
根据地下水的用途和功能,标准将地下水分为五类,每类对应不同的水质要求。以下是各类别中常见的污染物及其限值(单位:mg/L):
类别 | 适用范围 | 污染物项目 | 限值 |
I类 | 饮用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等 | pH值 | 6.5~8.5 |
溶解氧 | ≥3.0 | ||
总硬度 | ≤450 | ||
硝酸盐 | ≤20 | ||
II类 | 工业用水、农业灌溉等 | pH值 | 6.5~9.0 |
溶解氧 | ≥2.0 | ||
硝酸盐 | ≤20 | ||
亚硝酸盐 | ≤1.0 | ||
III类 | 一般用途 | pH值 | 6.0~9.0 |
溶解氧 | ≥1.0 | ||
硝酸盐 | ≤30 | ||
IV类 | 工业用水、非饮用 | pH值 | 5.0~9.0 |
溶解氧 | ≥0.5 | ||
硝酸盐 | ≤50 | ||
V类 | 污染严重区域 | pH值 | 5.0~10.0 |
溶解氧 | ≤0.5 | ||
硝酸盐 | ≤100 |
三、标准实施意义
1. 环境保护:通过设定污染物限值,有助于识别和控制地下水污染源。
2. 资源管理: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3. 公众健康:保障饮用水安全,减少因水质问题引发的健康风险。
4. 政策支持:为政府制定相关环保法规和政策提供技术支持。
四、常见污染物及其影响
污染物 | 来源 | 对人体的危害 | 对环境的影响 |
硝酸盐 | 农业化肥、生活污水 | 引起高铁血红蛋白症 | 导致富营养化 |
重金属(如铅、镉) | 工业排放、采矿活动 | 神经系统损害、致癌 | 生态系统破坏 |
有机污染物 | 化工、石油泄漏 | 肝肾损伤、内分泌干扰 | 水体毒害 |
放射性物质 | 天然或人为污染 | 癌症、基因突变 | 生物累积 |
五、结语
《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是保障地下水安全的重要依据,其科学性和实用性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广泛认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该标准也将不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新的环境挑战。加强地下水监测与管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