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然勒功的释义】“燕然勒功”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成语,最早出自《后汉书·窦宪传》。它原指东汉时期大将窦宪北击匈奴,追至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在山上刻石记功,以彰显战功。后来,“燕然勒功”逐渐演变为一种象征胜利与功绩的表达方式,常用于形容在边疆或战争中取得重大胜利,并留下不朽的功绩。
一、释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后汉书·窦宪传》 |
原意 | 窦宪率军击败匈奴,于燕然山刻石记功 |
引申义 | 表示在边疆或战争中建立显著功勋,留名青史 |
文化意义 | 象征忠诚、勇敢与不朽的功业 |
使用场合 | 多用于文学、历史、军事等语境中,表示对功绩的颂扬 |
二、历史背景简述
燕然勒功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时期,窦宪作为大将军,奉命出征匈奴。经过多次战役,他成功击败了北匈奴主力,并将其驱逐至更远的西方。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他在燕然山(今蒙古境内)立碑刻字,记录战功,这一行为被后人称为“燕然勒功”。
此事件不仅展现了东汉时期的军事实力,也反映了当时士人对功名的追求和对历史记忆的重视。
三、现代应用与影响
在现代汉语中,“燕然勒功”虽然不再直接用于军事记载,但其象征意义仍然广泛存在。例如:
- 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形容英雄人物的壮举;
- 在历史研究中,成为评价古代边疆政策的重要参考;
- 在日常用语中,也可用于比喻某人在某一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并被铭记。
四、相关典故与诗句
- “燕然未勒归无计”:出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表达了将士们虽有功业之志,却因战事未竟而无法归家的无奈。
- “封狼居胥”:与“燕然勒功”并列,同样是描写边疆征战、立功封侯的典故,出自《汉书·霍去病传》。
五、结语
“燕然勒功”不仅是一个历史事件的名称,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承载着古代将士的荣耀与牺牲,也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卓越与不朽。无论是在历史长河中,还是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下,这一成语都具有深远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