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薨逝汉语大词典】“薨逝”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具有特定的含义,常用于描述贵族、官员或帝王的去世。《汉语大词典》作为一部权威的汉语辞书,对“薨逝”的释义、用法及历史演变进行了系统整理。以下是对“薨逝”一词在《汉语大词典》中的总结与分析。
一、词语概述
“薨逝”是古代用于表示死亡的一种文言词汇,尤其常见于对地位较高者的死亡描述。其字面意思为“死去”,但带有庄重、正式的语气,通常不用于普通百姓。
- 出处:最早见于先秦文献,如《左传》《战国策》等。
- 使用对象:多用于诸侯、大夫、官员、帝王等社会上层人物。
- 语义特点:具有等级色彩,体现身份差异。
二、《汉语大词典》释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的收录,“薨逝”一词的释义如下:
词条 | 释义 |
薨逝 | 古代称诸侯、大夫、官员等之死。引申为死亡。 |
该词在古籍中常与“卒”、“死”等词并用,但在正式场合中更具仪式感和文化内涵。
三、用法举例
以下是一些“薨逝”在古籍中的实际用例:
文献出处 | 用法示例 | 释义 |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 “季孙斯卒,子仲孙何忌嗣位,未及朝,而薨逝。” | 季孙斯去世。 |
《史记·项羽本纪》 |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遂自刎而薨逝。” | 项羽自杀身亡。 |
《后汉书·皇后纪》 | “帝崩,太后临朝,诸王皆薨逝。” | 帝王去世。 |
这些例子表明,“薨逝”不仅用于描述死亡,还常与政治、礼仪相关联。
四、词语演变与现代使用
随着时代发展,“薨逝”逐渐退出日常口语,仅在文学作品、历史研究或正式文书中使用。现代汉语中,更常用“去世”、“逝世”等词。
- 古今对比:
尽管如此,“薨逝”仍保留着一定的文化价值,常用于历史小说、影视作品或学术论文中,以增强语言的历史感和庄重性。
五、总结
“薨逝”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语境和文化意义的词汇,主要用于描述贵族、官员或帝王的死亡。《汉语大词典》对其进行了准确的定义与引用,体现了这一词语在历史文献中的重要性。虽然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但其在文学与历史研究中的价值依然不可忽视。
项目 | 内容 |
词语 | 薨逝 |
含义 | 古代用于描述贵族、官员、帝王之死 |
出处 | 《左传》《战国策》《史记》等 |
使用对象 | 诸侯、大夫、官员、帝王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文学、历史文本,常用“去世”替代 |
词典收录 | 《汉语大词典》有明确释义与例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