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共婵娟的上一句是什么】“千里共婵娟”是一句广为流传的诗句,出自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句话表达了对远方亲人或朋友的思念与祝福,尤其在中秋佳节时更为常见。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句诗的来源和背景,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展示相关信息。
一、诗句出处
“千里共婵娟”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词如下: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这首词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整首词的结尾句,表达了作者对亲人团聚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二、诗句含义解析
- “千里共婵娟”:这里的“婵娟”指的是月亮,也常用来比喻美好的事物或人。整句的意思是: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同欣赏同一轮明月,象征着情感的连接和心灵的共鸣。
- “但愿人长久”:希望人们能够长久地在一起,不受距离的阻隔。
三、相关知识点总结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诗句原文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作者 | 苏轼(北宋文学家) |
诗歌体裁 | 词 |
诗意 | 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与祝福 |
常用场合 | 中秋节、表达思念之情 |
“婵娟”含义 | 月亮;也可指美人或美好事物 |
四、延伸思考
虽然“千里共婵娟”常被用于表达思念之情,但它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与人文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月亮不仅是夜空中的天体,更是文化与情感的载体。通过这首词,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在面对人生离别时的豁达与温情。
五、结语
“千里共婵娟”的上一句是“但愿人长久”。这句诗不仅承载了深厚的情感,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团圆与和谐的追求。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句诗依然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成为表达思念与祝福的经典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