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天蹐地名词解释】“戴天蹐地”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夫子之言,如有所不共戴天者。”后人引申为形容人对仇敌极度痛恨、恨不得与之同归于尽的情绪状态。该词常用于描述仇恨极深、无法容忍的情境。
一、
“戴天蹐地”原意是指头顶着天、脚踩着地,比喻人处于天地之间,有强烈的生存意识和反抗精神。在后来的使用中,逐渐演变为表达对敌人极度仇恨、誓死报仇的心理状态。此成语多用于文学作品或历史语境中,强调情感的强烈与行为的决绝。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戴天蹐地 |
| 出处 |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
| 原意 | 指头顶天、脚踏地,表示人在天地间,具有强烈的生存意志 |
| 引申义 | 形容对仇敌极度仇恨,恨不得与其同归于尽 |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文学、历史语境,表达强烈的情感或决心 |
| 近义词 | 不共戴天、誓死报仇 |
| 反义词 | 和解、宽容、忍让 |
| 用法 | 作谓语、定语,常用于叙述人物心理或情节发展 |
| 示例 | 他与仇人势不两立,恨不得戴天蹐地以雪前耻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戴天蹐地”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它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是汉语中表达极端情绪的重要词汇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