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杜荀鹤原文】一、文章总结
《小松》是唐代诗人杜荀鹤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通过描写小松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艰难与最终的挺拔,表达了诗人对人才成长过程中的不被重视与后来奋发图强的感慨。诗中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小松以人的意志和情感,形象生动,寓意深远。
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杜荀鹤诗歌中常见的现实主义风格,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与思考。
二、原文与解析对照表
| 诗句 | 原文 | 解析 |
| 第一句 | 自小刺头深草里 | 小松从幼年便生长在杂草丛中,突出其环境恶劣,象征初出茅庐时的艰难处境。 |
| 第二句 | 而今渐觉出蓬蒿 | 随着时间推移,小松逐渐长高,开始超越周围的蓬蒿,暗示其潜力逐渐显现。 |
| 第三句 | 时人不识凌云木 | 当人们看到小松已经长得很高时,却仍然没有意识到它将来会成为参天大树。 |
| 第四句 | 直待凌云始道高 | 只有当小松真正高耸入云时,人们才开始称颂它的高大。 |
三、作品背景与意义
杜荀鹤生活在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人才常被埋没。他本人也因出身寒微而仕途坎坷,因此对底层人物的命运有着深切体会。《小松》正是他借物抒怀之作,既是对自身命运的写照,也是对当时社会“重名轻实”风气的批判。
诗中“小松”象征那些虽出身卑微但志向远大的人,“时人不识凌云木”则讽刺了世人只看表面、忽视内在价值的现象。最后一句“直待凌云始道高”更是揭示了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只有当一个人真正成功后,才会被认可和赞美。
四、结语
《小松》虽短,却寓意深刻,语言朴实却富有哲理。它不仅是一首咏物诗,更是一首人生感悟之诗,提醒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要坚持自我,相信未来终将被人看见。杜荀鹤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为后世留下了一首值得反复品味的经典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