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出自哪里】这句话“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出自清末著名外交家、思想家郭嵩焘的《使西纪程》。该书是郭嵩焘在1876年至1879年担任中国首任驻英公使期间所撰写的日记体著作,记录了他出使欧洲的经历与思考。
郭嵩焘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系统介绍西方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的官员之一,他的观点在当时颇具争议,但也为后来的洋务运动和维新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一、
“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这句话表达了郭嵩焘对国家前途的深刻忧虑与改革决心。他认为,要实现中国的自强,必须向西方学习,尤其是学习其政治制度、科技和文化。他指出,若不改变旧有体制,继续闭关自守,中国将难以摆脱落后和屈辱的命运。
郭嵩焘的这段话不仅是个人的感慨,也代表了当时一部分开明士大夫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他主张通过学习西方来实现国家富强,这种思想在当时具有很强的前瞻性。
二、信息对比表格
| 项目 | 内容 |
| 句子原文 | “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 |
| 出处 | 郭嵩焘《使西纪程》 |
| 作者 | 郭嵩焘(1818—1891),晚清外交家、思想家 |
| 出版时间 | 1876-1879年(出使英国期间) |
| 背景 | 清朝晚期,内忧外患,洋务运动兴起 |
| 主要思想 | 强调学习西方以实现中国自强 |
| 历史意义 | 开启了中国人系统了解西方的先河,影响深远 |
| 当时评价 | 遭到保守派批评,认为“崇洋媚外” |
| 后世评价 | 被视为中国近代化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 |
三、结语
郭嵩焘的这句话不仅是一句个人感言,更是一种时代精神的体现。它反映了清末知识分子面对民族危机时的觉醒与探索。尽管当时他的观点不被主流接受,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他的思想逐渐被后人认可,并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思想资源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