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长出自哪里】2、原文“揠苗助长出自哪里” 生成的原创内容(+表格)
“揠苗助长”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常用来比喻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它的出处和背景虽然广为人知,但具体来自哪部典籍、作者是谁,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本文将从历史文献的角度出发,对“揠苗助长”的出处进行简要梳理,并以表格形式呈现关键信息。
一、成语“揠苗助长”的含义
“揠苗助长”字面意思是“拔起禾苗来帮助它生长”,实际上是指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结果适得其反。这个成语常用于批评那些不按规律办事、操之过急的行为。
二、出处来源
“揠苗助长”最早见于《孟子·公孙丑上》。这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家孟子与其弟子之间的对话,内容涉及对仁政、道德修养以及治国理念的探讨。在其中一段话中,孟子用“揠苗助长”的故事来说明做事应遵循自然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三、原文节选(《孟子·公孙丑上》)
>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
有一位宋国人担心他的禾苗长得太慢,就把它一棵棵往上拔,回家后对家人说:“今天我累坏了,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赶紧跑去看,发现禾苗都枯死了。
四、总结与分析
“揠苗助长”不仅是一个寓言故事,更是古代哲学思想的体现。它强调了顺应自然、循序渐进的重要性,反对违背规律的主观行为。这一思想在今天的教育、管理、生活等多个领域仍有重要启示意义。
五、表格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揠苗助长 |
| 出处 | 《孟子·公孙丑上》 |
| 作者 |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家) |
| 含义 | 比喻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
| 故事梗概 | 宋人拔苗助长,结果禾苗枯死 |
| 寓意 | 遵循规律,不可急功近利 |
| 现代应用 | 教育、管理、生活等领域中强调循序渐进 |
六、结语
“揠苗助长”作为中华文化中的经典成语,承载着深刻的哲理。它提醒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切忌盲目冒进。只有稳扎稳打,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