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阑珊是什么意思】“步履阑珊”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一个人走路缓慢、无力,或行动不便的状态。这个词语多用来形容年老体弱者或因身体不适而行走困难的人。它不仅具有字面意义,也常被赋予一定的文学色彩,用于表达一种凄凉、落寞的意境。
一、总结说明
“步履阑珊”出自古诗词,原意是指脚步蹒跚、行路艰难,后来引申为身体虚弱、精神不振的状态。在现代语境中,这个词更多用于文学作品或描写人物状态时,强调一种低落、疲惫的情绪。
二、详细解释与用法
项目 | 内容 |
词义 | 步履:指走路的脚步;阑珊:稀疏、零落。合起来表示走路缓慢、无力,或行动不便。 |
出处 | 出自古代诗词,如“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无地着相思。——《玉楼春·春恨》(欧阳修)”等诗句中可见其用法。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文学描写,尤其是表现人物衰老、病态、情绪低落等状态。 |
近义词 | 行动迟缓、步履维艰、力不从心 |
反义词 | 步履轻盈、健步如飞、精神焕发 |
情感色彩 | 带有一定的悲凉、落寞情绪,常用于描绘孤独、伤感的氛围。 |
常见搭配 | “步履阑珊的老者”、“步履阑珊的身影”、“步履阑珊的黄昏”等 |
三、实际应用示例
1. 文学描写:
“他步履阑珊地走来,仿佛每一步都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2. 影视作品:
在一部讲述老年生活的电影中,主角常常以“步履阑珊”的形象出现,突出其年迈和无力感。
3. 日常表达:
“虽然他已经退休多年,但依旧精神矍铄,不像那些步履阑珊的老人。”
四、注意事项
- “步履阑珊”较为文雅,适合书面语或文学表达,不适合口语场合。
- 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或显得过于矫情。
- 可根据具体情境适当调整用法,使其更贴合表达需求。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步履阑珊”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了解它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我们在写作或交流中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