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切口疝】切口疝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指的是在之前进行过腹部手术的部位,因腹壁肌肉或筋膜未能完全愈合,导致腹腔内的组织(如肠管)通过薄弱区域突出到皮下形成肿块。它通常发生在手术切口附近,尤其是在腹部手术后数月甚至数年后发生。
一、
切口疝是一种由于腹部手术后腹壁愈合不良而引起的疾病。其主要成因包括术后感染、伤口裂开、患者营养状况差、过度肥胖、咳嗽频繁等。症状方面,患者可能在站立或用力时感到局部肿胀或疼痛,严重时可能出现肠梗阻或嵌顿。诊断主要依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或CT。治疗方式包括保守观察和手术修复,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对于有症状或逐渐增大的切口疝。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定义 | 切口疝是指腹部手术后,因腹壁愈合不良,导致腹腔内容物通过切口部位突出形成的肿块。 |
常见部位 | 腹部手术切口处,如剖腹产、阑尾切除术、胆囊切除术等术后切口。 |
成因 | 术后感染、伤口裂开、营养不良、肥胖、慢性咳嗽、多次手术等。 |
症状 | 局部肿块、疼痛、用力时加重、可能伴有肠梗阻表现(如恶心、呕吐、便秘)。 |
诊断方法 | 体格检查、超声、CT扫描等影像学检查。 |
治疗方法 | 保守观察(适用于无症状小疝)、手术修复(修补腹壁缺损)。 |
手术方式 | 常用材料包括补片(合成或生物材料),可采用开放或腹腔镜手术。 |
预防措施 | 控制体重、避免吸烟、术后避免剧烈活动、积极治疗慢性咳嗽等。 |
三、结语
切口疝虽然不总是危及生命,但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术后应密切关注切口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早期发现和治疗可以有效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