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凿附会是什么意思】“穿凿附会”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批评那些对事物进行牵强附会、强行解释的行为。这个成语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尤其在学术、文学或评论领域中,用来指出某些观点缺乏依据,逻辑不严密。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穿凿 | 指勉强、牵强地解释或连接 |
附会 | 指将不相关的事物强行联系在一起 |
整体含义:指把没有直接关联的事物强行联系起来,做出牵强的解释或推测,通常带有贬义。
二、出处与用法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最早见于《汉书·董仲舒传》:“今学者多言无为,而欲以虚无为道,此非圣人之教也。夫道者,不可执也,不可名也,然则圣人所以为道者,必有其意,而学者穿凿附会,失其本旨。”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他人的观点、论证或解释方式过于牵强,缺乏事实依据 |
语气 | 贬义,带有否定意味 |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强词夺理 |
反义词 | 实事求是、合情合理、顺理成章 |
四、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 |
学术讨论 | “他的结论完全是穿凿附会,没有实际数据支持。” |
文学评论 | “作者为了表达某种思想,穿凿附会地引用了多个典故。” |
日常交流 | “你这样解释太穿凿附会了,根本不符合现实情况。” |
五、总结
“穿凿附会”是一个典型的贬义成语,用来形容在分析问题时,缺乏客观依据,强行将无关内容联系在一起的行为。它强调的是逻辑上的牵强和解释上的不严谨。在学习、写作或讨论中,应尽量避免这种做法,保持思维的清晰与逻辑的严谨。
通过了解“穿凿附会”的含义、出处、用法及常见场景,我们可以更好地识别和避免在表达中的不合理推理,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