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的作品被誉为“诗史”。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后来迁居河南巩县。他出身于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尤其对诗歌有着浓厚的兴趣。
杜甫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磨难。年轻时,他曾漫游各地,广泛接触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这为他后来创作出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奠定了基础。然而,尽管才华横溢,杜甫在仕途上却始终不得志。他曾一度担任过一些小官职,但最终因直言敢谏而得罪权贵,仕途受阻。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的生活更加艰难。他带着家人四处逃难,经历了颠沛流离的痛苦生活。这一时期,他的诗作多以忧国忧民为主题,深刻反映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例如,《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抒发了自己贫困潦倒的境遇,同时也体现了他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
晚年时期,杜甫漂泊西南,寄居成都草堂。虽然生活依然清贫,但他仍然坚持写作,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诗篇。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他的个人情感和遭遇,也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变迁。
杜甫去世于公元770年,享年59岁。他的诗歌以其深厚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技巧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杜甫用自己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时代的缩影,成为后世研究唐代历史和社会的重要资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