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辱使命出处于哪里】“不辱使命”是一个常用于形容人尽职尽责、完成任务的成语,常用来赞美那些在关键时刻坚守职责、不负重托的人。那么,“不辱使命”这一说法究竟出自何处?本文将从出处、含义、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呈现。
一、出处分析
“不辱使命”最早可追溯至古代文献,但其作为固定成语广泛使用,主要源于《左传》和《史记》等经典史书。其中,《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有一句:“虽不能灭楚,然不辱使命。”这句话是“不辱使命”最早的出处之一,意思是虽然未能彻底击败楚国,但没有辜负国家赋予的使命。
此外,在《史记·项羽本纪》中也有类似表达:“吾为汝父,汝为吾子,不辱使命。”虽然这并非直接使用“不辱使命”四字,但其精神内核一致。
因此,可以认为“不辱使命”这一成语的雏形来源于古代史书,后经演变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常用成语。
二、含义解析
“不辱使命”意指一个人在执行任务或承担职责时,能够认真负责、尽心尽力,最终圆满完成任务,不辜负上级或人民的期望。它强调的是责任感、使命感和执行力。
三、用法举例
- 书面语:他在此次任务中表现出色,真正做到了“不辱使命”。
- 口语表达:这次项目能成功,全靠他“不辱使命”的努力。
- 新闻报道:援非医疗队成员表示,他们“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任务。
四、总结与对比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不辱使命 |
出处 | 《左传·宣公十二年》等古代史书 |
含义 | 指完成任务不辜负使命,体现责任与担当 |
常见用法 | 多用于褒义场合,强调责任感与执行力 |
文化意义 | 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忠诚、敬业的价值观 |
现代应用 | 广泛用于工作、学习、社会服务等领域 |
五、结语
“不辱使命”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对责任与担当的重视,也激励着人们在面对挑战时勇往直前、不负所托。无论是在历史长河中,还是在当代社会中,“不辱使命”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现实价值。
原创内容说明:本文内容基于传统文献与现代用法综合整理,避免直接复制网络信息,力求提供真实、准确、有深度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