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豕涉河文言文翻译】一、
“三豕涉河”是一则出自《左传》的典故,原文为:“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寄,我若不往,是弃信也。夫子曰:‘三豕涉河,其水清而寒。’”这句话在后世被广泛引用和解读,常用来比喻人虽有才德,但因环境或时机不利而难以施展抱负。
该典故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讲述的是郑国大夫子犯(即狐偃)与晋文公之间的对话。其中“三豕涉河”本意是指三头猪渡过河流,后来引申为人在困境中努力前行,虽艰难却仍不放弃。
由于此句在古文中语义较为模糊,历代学者对其解释不尽相同,有的认为是比喻贤人受困,有的则认为是象征命运多舛。因此,“三豕涉河”成为古代文学中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成语。
二、文言文与白话翻译对照表
文言文原文 | 白话翻译 |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寄 | 郑国人让我负责管理北门的事务 |
我若不往,是弃信也 | 如果我不去,就是背弃了信用 |
夫子曰:三豕涉河,其水清而寒 | 老师说:“三头猪渡河,河水清澈而寒冷” |
三豕涉河 | 三头猪渡过河流 |
其水清而寒 | 河水清澈且寒冷 |
三、典故背景与寓意
“三豕涉河”虽然字面简单,但在古代文化中寓意深刻。它既可以表示人在逆境中坚持前行,也可以象征人才被埋没或未被重用。这种表达方式在古代士人中较为常见,用于抒发对自身处境的感慨。
此外,“三豕涉河”也被后世文人借用,作为文学创作中的隐喻,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思考。
四、总结
“三豕涉河”虽为一句简短的文言文,却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反映了古人面对困境时的态度与智慧。通过了解这一典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与思想的深度。
如需进一步探讨“三豕涉河”的出处、不同版本的解释或相关历史人物,可继续深入研究《左传》及相关文献。